您当前的位置:江博教育> 留学攻略>名校学姐谈选校之八大必考虑因素

名校学姐谈选校之八大必考虑因素

2016-08-22 12:15:19 来源:江博教育 作者:江博教育

  专业:

  关于专业的选择,虽然我自己是一个完全任性的人,但我必须感谢下我爸妈的支持,毕竟拉丁语加艺术史的组合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理解的。比较讽刺的是,我对专业的建议是,选你自己喜欢的固然是最好,但你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与理解。我这里说的支持并不是指经济上,而是他们能否给你勇气去选一条没什么脚印的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沟通,你不能一棒槌就把自己的决定抛给父母,然后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完全的接受。你需要把前景展开在他们面前,比如平时自己谷歌一下不同的专业的就业方向,又或是研究生申请的要求,然后把信息完整的传递给父母。像我其实一开始也是比较任性,在大一开始前就跟父母说要学艺术史,然而并没有将这个专业的相关信息展现给他们,后来想想自己这样太残酷,我们不能期待父母承受自己的任性选择。后来我就时不时和父母说说我最近看到的关于研究生院校的要求,冬假他们来看我时我们又一起去博物馆看了一趟,渐渐的他们大概能体会到我的乐趣与快乐,也自然能就接受了。现在他们看到相关的资料还会帮我留意。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对你可能选择的专业的反对,绝不会出于对他们自己的考虑,比如互相炫耀孩子的资本,而是出于对你的关心与忧虑,他们担忧你能否独自立足于社会上,这都是爱。所以沟通是最重要的。

  当然如果你的兴趣所在和父母的期待在同一条轨迹上,那就大步往前冲吧~

  实习就业机会

  这点我并没有太多发言权,毕竟我的专业决定了我不是那么迫切的需要实习与就业的机会。但我确定的是,只要你留心,你总会接触到非常多的有用的信息。像我们学校的艺术部门会定期给学生发送关于在博物馆或是画廊实习的机会,前提是我们得在部门见面会时留下自己的邮箱和基本信息。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信息一部分是教授自己搜集来的,另一部分是由在博物馆工作的oberlin毕业的校友发给教授,教授再转发给我们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人际网,信息网,并不会因为学校的规模就变的没那么有效。 可能数目上我们的校友不占优势,但这并不会成为我们的短板。

  教授

  以前我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一张教授带给我们的南瓜派的照片,一位来自大u的同学留下如下评论,“像我们这样的大课,教授要是带吃的来都没法分!”从大一到现在,几乎我上过的所有人数比较少的课,老师都给我们带过吃的,甜甜圈或者是自己烤的饼干。还有老师带我们开20分钟的车只为了尝尝这片有名的热狗,或是带我们去家里吃饭。我很喜欢每个教授家里的氛围,冬天去的时候教授家里暖气开的足足的,冰箱上墙上贴的一家人的照片,照片里她和丈夫(也是我们学校的教授)抱在一起,对着镜头眼睛里都是笑意,亮闪闪的眼神流露出的是学术的积累,生活的智慧和对现在生活的开心。吃饭时老师家养的狗一直盘在我腿旁,暖暖的让我几乎都睡着。我会一直记着教授家橘黄色的灯与那只懒洋洋的狗。夏天时去过另一位教授家,草坪被太阳晒的发亮,上面插着不少游戏棋,另外几个教授和男生在草坪上玩球,后院里支着个充气水池,孩子们在里面蹦来蹦去。教授的妻子手艺极佳,当然从书架上摆的一系列菜谱就可见一斑。两位老师的家,都让我对教授这个职业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抛开作一名教授可能是我这种专业最好的结局的原因,教授家里的真正的家庭的氛围,孩子嬉戏,炉子暖,书架满,有猫有狗有庭院作伴,都告诉我,这是我想要的。

  跨专业选课

  我觉得像我们学校这种文理学院设置并不存在什么跨专业选课的问题,毕竟我们只有文理学院(还有音乐学院)。所以不存在啥真正的跨专业,而且有各个学科的ge要求,结果就是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会上好几门和自己专业不相干的课。唯一可能有问题的地方是,如果你是物理专业学生,而又恰好想上一门今年开设的非入门级的文科课,你可能需要教授的同意,或者老老实实的先去把入门课上了再说...

  课程设置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开设一些新课,不过和大u比我们的课肯定没有他们种类那么全,但好在教授有private reading,你可以自己去和教授商量课题。

  比较囧的是有时候一个教授一人撑起了整个部门,教授一旦退休这个部门也就没人教课了…这大概就是文理学院太小的弊端吧…

  海外交换项目

  机会非常多!这个我可能得过段时间才有发言权…自己最近就在忙着这个事...而且对这个事感兴趣的人满多的,我一开学没多久就去约指导学生申请海外交换项目的负责人,结果直到18号人家才有空!但是项目真的是非常非常丰富,除了我们学校自己特有的每年抽调几位教授带学生去伦敦上课外,还有音乐学院学生去意大利进修,此外我们学校与很多机构都有联系,通过这些机构你可以发现在各种地方的各种不同的项目。我大概翻了一下我们学校今年海外交换的学生名单,有好几个去了布拉格电影学院,真是令人羡慕....

  生活

  这个方面我也不太好意思发言…因为我实在太宅了...轰过一次趴后觉得实在是没意思嘛,每年比较吸引我的活动是art walk或者是周末音乐会。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有很多同学喜欢去舞会(几乎每晚都有),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在宿舍里抱着电脑看视频,这都是个人选择而已。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或者说最好的方式是,你去把不同的娱乐侧重都体验体验,让自己舒服最重要。如果是为了摆脱当地学生对中国学生的固有印象而每天出去玩,那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从一种stereotype掉到另一种stereotype罢了。我觉得美国最好的一点是互相尊重,我尊重你夜夜笙歌,你也尊重我泡图书馆,不同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任何的对错之说。劳逸结合,怡然自得就是最好的。不同的专业侧重也不一样,学经济的学生要争取实践机会,理科学生要跟着教授做实验,人文学生要多看多亲历。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选校侧重

  我仔细回想,我觉得选校时或者是回头看时,最合适的问题并不是 “这个学校是最适合我的吗?”

  而是 “如果我去了其他学校会怎么样?”

  前一个问题会让你只是罗列出学校令你感兴趣的点,从而忽略了其他的弊端

  后一个问题会让你仔细权衡每所学校

  我现在的回答是,如果我去了其他学校,我一定不会收到在oberlin收到的来自教授的帮助,我也一定不会有现在的自由的学术追求。我能这么回答是因为我觉得我所学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如果你所看重的是前景,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所以选校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oscar wilde quote) 虽然这个问题并不能轻易的回答,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但这个真的非常重要,退一步说,这个问题应该是能在申请过程中就渐渐的有了答案的,所以,努力推一把自己,仔细的问清自己,再作出这个可能是成年前最重要的决定吧。

  关于欧村还有一件很好玩的事,我们学校的男同学(呃姑且先这么说,因为有的时候我不确定他们的pgp,prefered gender pronunciation是不是he,him,his)穿裙子涂指甲油的很多,弄的我以为美国男生都喜欢这样,后来放假去其他地方玩才发现,哦,原来只有村里男生是这样啊。。。

  所以欧村就是一个可以让少数得到认同感的地方,甚至让少数成为了多数….

  从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平等的实践与贡献;但从短期发展来说,学生可能接触不到真正的世界....

  不过纯学术的世界也可能不是真正的世界吧(无奈)

  白孟田 文章原文链接:

  

http://languages.oberlin.edu/obies-using-languages-mengtian-bai-18/

 

  翻译:

  每次回家与朋友相聚时,我总得在我到底学了啥的问题上费些口舌。

  “拉丁语?南美国家人说的那种“

  ”呃,并不是。是古罗马人说的语言,现在梵蒂冈的一些教堂里还会使用。“

  话题每次到这都要停住,如坐针毡。

  ”你咋会对这种…不是很实用的语言感兴趣?“朋友小心衡量着措辞。

  ”不不不它并不是不实用的。很多古手稿都是用拉丁语写的呀,我们学校图书馆就有不少,超酷!还有,拉丁语对艺术来说不可分割。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画家必须学拉丁语!还有....“

  他们只是打断了我。

  ”但艺术听起来也离现实生活挺远的哈。“

  让我们跳过这个话题吧。

  我一直感觉自己是一个,呃,与时代相错的人。有些人选择看着未来,有些人专注现在,还有的人只沉浸于往去中。我大概属于最后那种。我总是觉得,时间总会证明哪些是应该被镌刻下,哪些是应该随长河奔走的,一件事物的长久证明了它自身无可比拟的价值。古希腊学者赐予我们的哲学,画家留下的作品,还有文学大师留下的精神遗产,这都是历史与人文为我们存下的礼物。如果我们一直忽视它们,我们又怎么能继续向前走呢?

  拉丁语大概是能够开启时空机器的一把金钥匙。而且,它的微妙,精确与高效让拉丁语像一幅拼图一样令人着迷。在翻译过程中,唯有找准每个格,每个变位,才能不让人迷失,当然这还需要些量化分析能力。拉丁语便是科学,艺术与人文结合后的完美产物。其实学学拉丁语,感受感受古罗马的激情与智慧,绝不会是一个令人后悔的选择。

最新开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