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博教育> 托福阅读>阅读整篇文章方法论(上)

阅读整篇文章方法论(上)

2017-09-13 11:49:49 来源:江博教育 作者:李亘老师

 首先讨论下为什么要谈方法论,托福阅读虽然是语言考试,其较难题目中也蕴涵着大量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该领域训练,导致出国后,无法融入环境。曾经有美国大学校长向中国校长抱怨说,由于某些班招了大量的中国学生,导致课上不下去。

 

640.webp (8).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原因是,西方崇尚对话讨论的教学方式,而中国学生普遍寡言少语,即使偶有发言,也毫无建树。西方的课堂教育方式,承袭至苏格拉底,乃是以对话讨论的模式推进,老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永远都是“知识的助产士”。看中国古代典籍时,发现中国古代的老师,教学方式原来也都是对话和启发式的。例如孔子,他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在他这里,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颜渊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极高,孔子对他,亦抱有极大期望,所以仁对他来说,就是进一步的反求己身。但仲弓(冉雍)不同,他被孔子认为“可使南面”,即可以作一方长官,所以孔子的此番言语,也暗含鞭策,令其保持清醒,懂得约束自己手中的权利。这就是对话式教学的优势,不仅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教学,老师同样能获得新的思考和进步。

 

文章尺度的理解,文章模板和文章的意群,这是我在进入全文类题目探讨前,想要重点讨论的三个问题。其一是,面对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尺度。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思考起来却很深刻的问题。


比如,在天安门附近,如果有人问你人民大会堂怎么走,你大概会这样回答,往前走,通过长安街,一直走到一根旗杆,再向左转,看到一幢中式飞檐但有着希腊柯林斯柱式的建筑,就到了。但如果有人在通往北京的火车上,问你,去人民大会堂怎么走,你会这样回答他:坐9号线,在军事博物馆站下车,然后转乘1号线,最后到达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就在那里了。我们注意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是微观尺度,在这里,你一定不能回答说是天安门附近,因为他所询问的,正是在广场上怎样寻找。你所回答的路线,看似十分模糊,但对于身处广场上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再来看第二个的回答,重要的是一定要说清起点,终点,和中间的转折。而对于某些细节,则应该选择舍弃。


对于阅读考试中的问题,则也应该做如此的区分,首先应该分辨题目考察的是局部还是整体。对于考察全文的文章,细节之处就需要进行权衡,到底该细节对于文章整体的推动是否具有作用。例如Seventeenth-century European Economic Growth一篇中,Bills were invented in Italy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文章主旨不起推动作用的细节,因为不论支票是否是在意大利发明,都不会影响欧洲经济的进步。但如果一个选项中提到了Bills have contribution to business investment,我们就应该得出判断,这是属于相对重要的细节信息。

 

名|师|展|示

李亘大.jpg

李亘老师

墨尔本大学硕士

 

主教托福阅读,托福阅读,ACT阅读,ACT科学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欣赏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教学法,希望在实践中践行教学理想,回归古典时代的简单的师生关系,最终得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苟日新日日新”。

 


最新开班课程